关于易学仕 | 好老师教育官网 |
移动APP下载

扫码下载易学仕在线APP

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
当前位置: 易学仕在线> 考试资讯> 招生院校> 浙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16 00:00:00 来源:易学仕专升本网 阅读量:3487

摘要: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相连的现实,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相连的现实,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价值哲学,也是一种外交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弘扬和拓展,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为人类和平共存与合作发展提供了最新理念和智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倡导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新型国际发展理念,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基因,不能丢掉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出应有贡献。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与自然视为平等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体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大有裨益,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寻到了一种人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运用,以解决人类生存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天下为公的仁爱道德观。《礼记·礼运》中指出“太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的特征是“天下为公”,就是说天下是所有人,“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追求的就是视天下为一家。孔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兼济、仁者爱人,进而推己及人,从爱自己身边人到所有人。儒家这种天下一家、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协和万邦的和谐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一直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礼记·礼运》中描绘了“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大同社会,是一种和谐社会理想形态。《尚书·尧典》中提出“协和万邦”思想,倡导以中华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和谐观念为指引,崇王道,反霸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和谐观倡导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立超越国家、区域、民族、意识形态的国际关系,各国共同掌握世界的前途命运,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终极价值追求,“礼之用,和为贵”阐述了和谐状态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生存和生活状态。“和而不同”就是容纳多元文化的共存,提倡和鼓励多种文化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开放包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普遍价值意义。世界文明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性,又存在差异,允许、承认、尊重各国在制度、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不同文明之间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构成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实践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且从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责任担当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蓝图在中国的实践,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构建各领域、各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积极践履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成为《巴黎气候协定》形成并发挥推动作用的主要国家。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连续四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积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2017年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指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构筑各种周边共同体,如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原则,借助我国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建立发展伙伴关系,致力于共同繁荣经济,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引领和建构着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与格局,承担着中国开启全球化新的征程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倡导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倡导和实践人类共同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打造人类共同体以及其相关的世界秩序。在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上,我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出要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表现。

打造“中国梦”。“中国梦”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是实现各国家各民族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中国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化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的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外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使崛起的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中央,我们要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借鉴和利用传统文化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世界话语权,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未来开辟新的出路。

服务热线:023-68141520
返回顶部
请选择培训项目
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 等级职称/考研

操作成功

关闭